酒壶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酒壶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瘠地变良田托起致富梦【消息】

发布时间:2020-09-15 20:30:38 阅读: 来源:酒壶厂家

——应县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纪实

初夏时节,踏上应县的土地,穿行乡间,目之所及,田园美景如画。置身广袤无边的葱茏绿意中,扑面而来的还有一股滚滚的热浪。热的不是天气,而是播撒在这片田野中激昂高涨的兴农致富热情。

昔日的荒滩薄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金盆玉盏。靠天吃饭的单一种植结构,发展为多种经营并举的产业格局。

这一切,当归功于坚持不懈、科学施策的农业综合开发。

应县境内无煤,还有大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这里的农业综合开发始于1987年雁北盐碱地改造。1990年正式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后,截至2017年底,全县累计完成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资26719.35万元,完成土地治理面积46.75万亩,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37个,促进了全县“南菜北牧”产业板块的形成,助推了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

改善生产条件 构建现代农业格局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农业综合开发立足于基础设施实现提档升级,随之也给整个应县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龙泉村是应县金城镇的第一大村,耕地广阔,但由于生产条件落后,村民因贫生怨,“大告三六九,小告天天有”一度成为龙泉村的真实写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于1999年和2004年为龙泉村治理土地1万亩,通过打井、架线、修路,农业基础条件迅速改善。村民随之调整结构种植了5000多亩胡萝卜,亩均收入3000元,并带动了市场中介、贮藏、运输、加工等相关产业,全村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由告状村变成了声名远播的“三晋胡萝卜第一村”。

龙泉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1990年至2009年,全县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面积35.97万亩;2010年至2017年,又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0.78万亩。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开发规模化、灌溉节水化、道路砂石化、渠道网络化、田面平整化、种植区域化、科技示范化、管理科学化;实现了井、机、电、渠、林、路、农业科技的综合配套;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成系、路相通的现代农业格局。

培植龙头企业 力促产业深度融合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是带动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顺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在培育产业龙头上做大文章,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格局,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南河种蔬菜批发市场是一座立足同朔,辐射华北,沟通全国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随着应县蔬菜产业发展,市场容量严重不足。2011年,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龙头项目扩建后,该市场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年吞吐蔬菜6000万公斤,成交额近800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27个省市,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专业批发市场,成为晋北地区最大的蔬菜集散地。

与此同时,应县农业综合开发还重点扶持了2个工厂化育苗基地,为全县蔬菜种植提供抗病、优质、高产的秧苗。

通过培育市场龙头,一来带动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9个菜种通过了国家农业部产地和产品认证,以“应州绿”冠名注册,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二来推动了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和农村劳务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

应县南部水资源丰富,北部多盐碱地。在南部蔬菜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北部养殖业也蓬勃兴起。应县臧寨万亩现代养殖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现代养殖小区15个,饲养收入10亿元。农业综合开发先后扶持了园区内6个项目,有效拉动了全县养殖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试点项目,抓住作为全省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和“粮改饲”试点县的机遇,积极扶持畜牧业的发展。

畜牧业的发展继而又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以应县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两家屠宰加工企业和一家乳业公司为代表,实现了年可加工肉牛5万头、肉羊50万只、生产鲜奶20万吨。针对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扶持扩建了10万吨有机肥生产项目,年可转化畜禽粪污20万吨,减少了污染,也为全县20万亩无公害蔬菜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进一步串起了应县循环农业的产业链条。

创新体制机制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受益者是农民群众,在项目建设中更大地发挥群众力量,是推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的坚实保障。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办从项目立项、项目建设、工程管护三个环节上,充分调动起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在规划设计中,让农民当主角。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在农民赖以生存的田间地头,他们有着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的强烈愿望,最清楚需要建设什么。项目立项前,加强政策宣传激发农民参与热情;实地勘察中,了解农民意愿,共同协商规划;编制设计时,合理布局,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在工程建设中,让农民当主力。创新“大户投资、小户合股”的投入机制,既调动了积极性又解决了农民自筹资金问题。

在工程管护中,让农民当主人。成立管护协会,吸纳投资农户、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形成了“管护协会+合作社+农户”的管护新模式。

近年来,应县农业综合开发还积极探索与脱贫攻坚的无缝对接,选择了25个精准帮扶重点村,连片两镇两乡十个行政村,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土地,永远是庄户人生生不息的蓬勃希望。农业综合开发,带给乡亲们的是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致富梦想!

本报通讯员韩志杰

辉煌棋牌

绿色征途破解版

彩票行家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