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壶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酒壶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一个海归农夫的泥土哲学【消息】

发布时间:2020-09-16 04:03:31 阅读: 来源:酒壶厂家

一个“海归农夫”的“泥土哲学”

●双料硕士王洪健从海外学成回到家乡长沙县金井镇,探索自然农法与现代微生物技术融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全流程不使用一滴农药一粒化肥,其示范效应给生态农业平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每天早上,王洪健都要来到蛙池,仔细观察青蛙的生活状态。均为长沙晚报通讯员 章帝 摄

一亩地通过合理利用,可以养鸡、种蔬菜、种果树,当成三亩地用。

长沙晚报记者 李万寅 唐薇频 姜国

“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昨日上午,长沙县广吉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洪健开着车,行驶在金井镇的乡道上,嫩绿的农田、碧绿的茶园、烂漫的山花在眼前交替出现,他心情大好,不由得哼起歌曲《梦田》。

他的梦田在金井镇观佳村。5年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双料硕士王洪健和几个海归朋友,在这里流转了400亩田地,当上了新农人。他们种的是一块关于自然农法与现代微生物技术融合的“试验田”。

“当年是笑话,现在是神话。”34岁的王洪健站在农场里,温文尔雅,语速飞快,“如今,我们种田亩产收益10000多元,是原来的4倍到5倍,而且全流程不使用一滴农药、一粒化肥。”

生命源于泥土 只有敬畏泥土才会敬畏生命

2011年,王洪健从日本神奈川工科大学毕业,获得计算机和国际贸易专业双料硕士。一开始,他想回长沙开餐厅。然而,在探店、寻找食材的过程中,他始终没找到那种“原汁原味”的口感。王洪健意识到,农药、化肥的滥用以及一些农业污染给食品安全带来的影响,已经从田间延伸到了餐桌。“再好的厨师,也不能把大棚菜炒出野菜的味道。”他把开店的想法放在一边,决定回家乡种田,从农业供给侧做起,因为“只有好食材,才有好餐饮”。

回到家乡金井镇,看到的情况让他更受触动:一些人种田单纯追求以最短时间、最少人工、最大限度增加产量,最好还能省出时间外出打短工补贴家用。因此,他们使用农药、化肥毫不手软,最终导致土壤酸化、农作物免疫力下降。这样掠夺般的耕作模式,食品安全不出问题才怪。

在王洪健看来,耕作模式的改变首先需要解决理念问题,其关键便是要对土地心存敬畏。就像一个人,如果不敬畏生命,饿了暴饮暴食,病了大把吃药,结果可想而知。敬畏田土就是敬畏生命,他决心把发达国家农民搞生态农业那一套在家乡的田地里进行实践,种出口感好的果蔬。受他影响,几个同样“任性”的海归学子燃起了农夫梦。“最开始,我们团队里博士后就有5位。”这个智囊团给王洪健的创业之路提供了最重要的智力支持,他们分别在日本、法国、美国、比利时等农业发达国家留学,所学专业横跨医学、天文学、计算机、数学等。即使身处世界各地,他们也定期召开视频会议,开展头脑风暴。

土地才是食物的生产者,人不过是土地的服务生

硕士、博士的光环并不能立刻换来可口的果蔬,但这群跨界新农人有着严密的逻辑思维、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在改革耕作模式上派上了用场。在不断试错与摸索中,他们认识到,自然界生物都处于某一个生态链,对于农业的探索也不能局限于对单一作物、单一动物的研究,而要对一个链条乃至循环体系进行研究。于是,农业系统思维油然而生。

农场稻田里的20多个青蛙池是上万只青蛙的乐园。记者采访时大雨刚过,满园蛙声清脆响亮。“最开始,青蛙吵得人睡不好觉,我们还到农场提了几次意见。”村民王萍住在农场边,偶尔来农场帮工。“听多了我们也觉得顺耳了。而且,自家菜园一年比一年长势好,因为虫少了!”实际上,护卫稻田才是青蛙的主要职责。待早稻长起来,蛙粪是最好的肥料,稻田附近的害虫又给青蛙提供了营养的美餐。

稻田旁的一大片地用栏网分成两块,用来轮流种菜和养鸡。几只大白鹅挺着长长的脖子,在鸡群里机警地张望。它们的职责是“保安”,发现黄鼠狼、老鼠以及陌生人靠近,鹅会放开嗓门大叫,发出警报。

在鸡舍,谷壳和木屑经过处理做成了“床垫”,鸡粪落在这个生物床上,两个小时就被分解,而且不会产生异味。这些用过的“床垫”还可以作为有机肥种菜。在不远处的猪舍,十几头黑猪同样享受了松软干燥“床垫”的待遇。

还有小型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稻鱼共生系统……在6个高度还原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互为补充、和谐共处。王洪健和同事们的工作就是及时调节各种生物配比,在动物、植物之间营造一种动态平衡,任由它们生长。“这其实暗合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道法自然。”王洪健说,人们一直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自己是万物主宰,是农业生产者。在他看来,土地才是食物的生产者,人不过是土地的服务生。

把土地的二维空间变成三维空间

动植物循环体系运转起来了,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了。几年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土地恢复了原有的生命力。显而易见的效果是土里长出来的果蔬,口感明显优于市面上的大棚蔬菜,好多熟人从市区开车来这里吃饭,体验“小时候的味道”。

果蔬质量上来了,还需要考虑产量和效益,办法就是转换空间思维:一亩地分土表、土壤、空间适度开发,当成三亩地用。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文少榕负责公司的行政人事,人多的时候,她偶尔客串讲解。“你看这亩地,果树利用空间和深层土壤,表土50公分以上部分种植蔬菜,树下进行家禽养殖。这样一来,一亩地的三维空间都得到了合理利用。”

养鸡和种菜并不能同时进行,怎么办?

“那就让土地‘休年假’。我们采取4个月养鸡、4个月种菜的方式,养鸡能为土地除草、除虫害、松土、施肥,同时能够让土地轮休。”文少榕介绍,树下养鸡有效降低了人工除草、施肥、除虫害的成本,植物循环降低了家禽养殖的投入成本,地力得到了休整的机会,也获得了有机质的适量补充,整个流程没有农业废弃物产生,全部进入了生产循环,一点也不浪费。

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稀植30棵果树,按标准挂果,一棵树结果40公斤/年,共计收获果实1200公斤,按最低价格10元/公斤计算,一年产生效益12000元;养殖一批家禽,按300只计算,一年产生效益不低于10000元;种植两季蔬菜按500元每季计算,一年产生效益1000元,一亩地一年的理论效益突破20000元、实际效益已经有10000多元。

人和农业正在相互改造

58岁的当地人范盛文又来农场买菜秧了,花18元买了45株茄子苗。“这里的苗子好,成活率高,结的东西好吃。”5年前,农场开办时,范爹其实并不看好:“这些年轻伢子妹子晓得种什么田咯,纯粹是好玩!”

范爹看法的转变,折射的是农场影响力的延伸。如今,农场周边农户种植果蔬基本告别了农药、化肥;在长沙县,30多家农业企业正在推广生态循环农业理念。5年时间里,这群“海归农夫”探索出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既培养了农业的生产者,也培养了农业的消费者:他们定期召开免费讲座,分享健康食品、健康生活理念,让消费者购买放心农产品。

这种模式还在湘西、永州、郴州、怀化等地农村复制推广。在花垣县龙孔村,王洪健引导成立的“桐木寨生态农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基地210亩,稻鱼共生系统、林菜禽系统、林猪系统、林蜂系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成倍的收入。秧代皇、秧代书两兄弟原为精准扶贫户,通过这种方法当年脱贫,人均收入突破24000元/年。

这是公司发展的新层次:打造一个多维立体农业服务平台。目前,他们已与十余家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包括人才培养、农业规划技术指导和种苗提供,同时承接社会团体组织和亲子参观活动。“示范展示、专业合作、精准扶贫、农耕教育、环保宣传、食品分享”形成了公司多元化盈利模式。去年底,“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作为乡村治理的典型案例,写进了湖南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材。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家生态农业公司,观光者、合作商纷至沓来。

“农业+”的故事刚刚开始,王洪健对农业的思考远未停止:“一个好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人与自然融合的哲学命题,关于人――农民、游客、企业家,关于自然――土地、时令、物种,未来能做的事还有很多,生态农业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嬉游记h5

665彩票软件app

女神危机

救世英雄无敌版手机下载